新冠病毒疫情輿論並非如此。
對此,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博雷利(Jose Borrell)發文警告:「中國正努力散播一個訊息:它和美國不同,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值得信賴的夥伴。其後,中國外交部的官員和官方媒體,都增加了對川普當局的批評。
但不只外交層面的輿論戰,雙方近期在台灣附近的軍事演練,也更都加大力度。中國方面,3月16日,中國首度派出軍機在夜間接近台灣防空識別區,導致我國空軍多次緊急升空監控,甚至進行廣播驅離。」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Twitter張貼失實資訊,指控「新型冠狀病毒源自美國」 除了外交方面的「文攻」,中美的「武嚇」也非常白熱化,且與台灣有更深的關聯。隨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在全球快速流行,中國與美國之間掀起新一波的「疫情輿論戰」,華盛頓時間25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7大工業國集團(G7)防疫會議後表示,G7會員國都認同中國在疫情方面「散播假消息」。習近平並主張,G20也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穩市場、保增長,穩就業、保民生,同時推動市場開放,確保全球供應鏈開放、穩定、安全。
我敦促每一個國家一起努力,保護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不受其惡意影響和威權主義的威脅。共機繞台「不算挑釁」惹議,吳斯懷改口稱在法理上做「全民國防教育」 《紐約時報》報導,康乃爾大學中國專家兼貿易政策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就說,「在這個艱困的時期,美中關係惡化到了天安門事件後的新低點基本上《在你背後》整體故事還是有很濃厚的日式漫畫風格,從故事進展、角色名稱到生活都可以直接連想到日本,畫風並非一般同志漫畫中肌肉與慾望的描繪而是接近圖文書的插畫風,這點也使這本漫畫更加適合第一次接觸同志漫畫的男女觀看,也可以使讀者更加理解同性戀男性在成長之路上所遭遇的一些疑惑和隱藏的青春悸動。
《在你背後》是一本清水同志漫畫,由日本漫畫家野原くろ在韓國出版社發表的作品。近年則因同性戀雜誌《Badi》休刊,而開始在網路持續連載新作《下宿のお兄さん》。《在你背後》的故事原本是小短篇創作,野原くろ因為接受到韓國以女性主義、設計、多元價值觀為理念的獨立出版社「6699 press」的邀約,而把這部作品拓展成單一冊漫畫。某天多年不見的兒時玩伴公太郎搬回老家成了轉學生,熱愛柔道、壯得像頭熊卻相當溫柔的公太郎,彼此的陪伴撩撥了猛的內心,但這場戀情的明示暗喻會帶給兩人之間朋友關係外掀起什麼樣的轉變? 韓國近幾年來雖然影視和創作有著不少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在國際大放異才描述階級問題的《寄生上流》又或是以格鬥和外表為主題的搞笑漫畫《看臉時代》,還有許多男女的青春戀愛漫畫作品。
「青春」總是有點甜但苦澀,描述學生愛戀的故事有很多,舉凡從少年少女漫畫一直到耽美作品,裡頭對於學生仰慕的愛戀和彼此不成熟的表現,對於該年紀的讀者有著同理心,而曾經走過青春歲月已經長大成人的大人也回憶起自己的似水年華。文:陸坡(LUPO) 過完整場夏日,我們都做了殘缺的選擇。
Photo Credit: Akata 其實這並非野原くろ發表的第一本同志漫畫,1995年時他就曾日本知名同志月刊《薔薇族》發表過處女作,之後也在以女性生活行旅的《ozマガジン》與女性流行雜誌《Samurai ELO》、《Sweet》等繪製插畫漫畫,並長期跟音樂藝術家桜井青合作,創作視覺系樂團的藝術設計與插畫。雖然近幾年來韓國有創作不少有趣的BL漫畫,像是男男三角的《Hatemate》、毀三觀血腥暴力的《殺戮跟蹤》等,乍看下很多但多半還是以耽美妄想和帥氣男子為主要題材,對於寫實系的同志愛戀其實還是非常少,畢竟整體來說同性戀題材的故事在韓國還是相當敏感。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在整體建議上,我會推薦如果怕看到血淋淋的同志情慾那大膽直接的性愛描寫,像是田龜源五郎《弟之夫》以外同志月刊的作品,或是松武、松崎司等人的同志性愛描寫,野原くろ的作品更適合當成同志漫畫的入門款。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這也是為何漫畫家野原くろ在韓國創作的《在你背後》會在男男漫畫中脫穎而出,比起許多美豔和風格強烈的韓國BL漫畫,野原くろ的同志漫畫相對地清水與真實,並且簡單地描繪出學生之間那對同儕和玩伴從現在到以後的愛慕與妒忌,可說是走了一個韓國男男漫畫少有的步調。
《在你背後》是比較純情的男男戀愛史,《ミルク》、《下宿のお兄さん》漫畫中也是生活喜劇的風格去做敘事,整體上雖然有性愛和男男情慾,但是一種不會讓人反感,有時候還會覺得裡面角色很無厘頭的蠢系男子作品,看著看著都忘記這是一本帶有男男情慾的同志漫畫講得更悲催一點,是讓因演出銳減而被迫斷炊的藝文工作者們,在轉行去端盤子或送uber eat的同時能夠不完全放棄所學,還有個地方能實踐奉獻一生的藝術。擂台上的壯漢揮灑汗水奮力拚博,賽評也如往常一般用戲劇化的口吻即時講解、點評,但空盪的競技場裡卻少了隨選手一拳一躍,此起彼落的驚呼與喧嘩,聲響的空洞不免有種詭譎的奇幻。紙風車劇團更舉辦了線上劇場《紙風車返笑日》,以三千元的「生存金」徵選劇場工作者投稿1分鐘的表演影片,計畫甫推出便吸引企業及地方政府文化局處的贊助支持,連王彩樺、唐美雲等資深前輩都共襄盛舉。
這場網路音樂會從眼前的新聞發佈、行銷操作、到最後的節目呈現都無疑比照正式演出,轉播品質和音響效果更是精緻到位,每個樂器的層次、相位都聽得清清楚楚。表演藝術等同於被迫失能,於是在這個四面楚歌的環境下,線上展演便成為一個可能的突破口。
《望春風》的線上欣賞人數超過三千人,《迷靈之戀/短促的人生》則逾兩萬人,但這些數字終究不等於收益,即便再怎麼激勵人心,從中回收的成本基本是微乎其微。除了完整製作的網路展演之外,國內大小演出團隊也陸續在自身的社群平台上以微型展演的形式維持自身與社群觀眾的聯繫。
這是疫情壟罩下一個弔詭的發展,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當觀眾能接觸的訊息愈來愈多元,不必出門便能享盡各種文娛資源的時候,表演藝術除了一直以來主打的「現場體驗」之外還可以如何維持自身的能量?這固然是一個長久以來持續都在被討論的課題,但新冠疫情的災難性蔓延等同於強迫大家立馬就要面對這件事。英國皇家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從2009年製作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ational Theatre Live, NT Live)則是與全球的電影院合作現場轉播,成為了全球首家提供實況轉播的舞台劇院,截至2019年,轉播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劇目的場館超過2500間、65個國家(順帶一提,臺灣的合作業者是威秀影城)。遭到最大反彈的還是免費提供民眾欣賞的概念:因為不管這個限時免費的「限時」是多長多短,對於藝文圈長久努力呼籲及培養的付費欣賞習慣都不可能完全沒有衝擊。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場館(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也於本月公告,提供表演團隊將演出更動為錄影場或直播場的場租優惠方案。換言之,疫情風暴所打擊的是表演藝術本身的核心價值:與觀眾互動鏈結的現場體驗。線上展演是一個(夠)好的解方嗎?不妨從一次質詢看起 近日民眾黨立委高虹安對文化部的一段質詢在我的藝文同溫層燃炸: 照高虹安所說,是提議由文化部補助或採購藝文團隊從事線上展演,以限時免費的方式讓民眾在家也可以欣賞表演節目,讓藝文團隊「有藝文活動的收入,同時民眾也可以透過這樣的一個限時免費的方式,養成一個對藝文活動的關注的習慣。
但賠本生意為什麼還要做?原因無他,不過是讓夜以繼日辛苦排練、創作的藝術家和表演者們,在演出被迫取消的時候,還是能有機會將作品展現在觀眾面前。乍看之下很好啊,公部門為團隊創造工作機會,民眾在家陶冶身心靈,但為什麼劇場圈普遍按了倒讚呢? 高虹安的提議文化部不是完全沒有想過,3/18日公布的藝文紓困補助辦法,其中的「因應提升補助」便開放藝文團隊就研發創新、製作提升、數位行銷等項目申請費用補助。
在網路世界與藝術重逢 3月21號禮拜六的晚間七點半,臺北市立國樂團於自身的Youtube平台舉辦了一場網路直播音樂會《望春風》,由瞿春泉指揮,團長鄭立彬導聆,演出《百鳥朝鳳》、《草螟弄雞公》、《臺灣音畫》等經典曲目。全球最大的職業摔角機構,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 WWE )兩周前(3/13)於旗下的訓練中心(WWE Performance Center)舉辦史上第一次零現場觀眾的Smackdown摔角賽事。
把表演放上網路或電視供觀眾收看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公共電視台行之有年的《公視表演廳》每周固定撥放不同形式的表演節目包括京劇、現代舞、音樂會等演出錄影。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表演藝術產業無疑是這波新冠疫情風波之下的重災區之一,國內幾個指標性的大型藝術節已宣告取消,即便指揮中心至今還只是「建議」停辦集會活動[1],許多演出也因為民眾對集會活動的主動避免,在票房考量下選擇取消。
就在同一個周末,由國內歌劇巨擘曾道雄身兼指揮及導演,原定由台北歌劇劇場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法雅歌劇《迷靈之戀/短促的人生》,也在演出宣告延期之後,開放觀眾於網路上欣賞完整彩排這場網路音樂會從眼前的新聞發佈、行銷操作、到最後的節目呈現都無疑比照正式演出,轉播品質和音響效果更是精緻到位,每個樂器的層次、相位都聽得清清楚楚。但賠本生意為什麼還要做?原因無他,不過是讓夜以繼日辛苦排練、創作的藝術家和表演者們,在演出被迫取消的時候,還是能有機會將作品展現在觀眾面前。英國皇家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從2009年製作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ational Theatre Live, NT Live)則是與全球的電影院合作現場轉播,成為了全球首家提供實況轉播的舞台劇院,截至2019年,轉播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劇目的場館超過2500間、65個國家(順帶一提,臺灣的合作業者是威秀影城)。
除了完整製作的網路展演之外,國內大小演出團隊也陸續在自身的社群平台上以微型展演的形式維持自身與社群觀眾的聯繫。紙風車劇團更舉辦了線上劇場《紙風車返笑日》,以三千元的「生存金」徵選劇場工作者投稿1分鐘的表演影片,計畫甫推出便吸引企業及地方政府文化局處的贊助支持,連王彩樺、唐美雲等資深前輩都共襄盛舉。
這是疫情壟罩下一個弔詭的發展,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當觀眾能接觸的訊息愈來愈多元,不必出門便能享盡各種文娛資源的時候,表演藝術除了一直以來主打的「現場體驗」之外還可以如何維持自身的能量?這固然是一個長久以來持續都在被討論的課題,但新冠疫情的災難性蔓延等同於強迫大家立馬就要面對這件事。《望春風》的線上欣賞人數超過三千人,《迷靈之戀/短促的人生》則逾兩萬人,但這些數字終究不等於收益,即便再怎麼激勵人心,從中回收的成本基本是微乎其微。
表演藝術等同於被迫失能,於是在這個四面楚歌的環境下,線上展演便成為一個可能的突破口。換言之,疫情風暴所打擊的是表演藝術本身的核心價值:與觀眾互動鏈結的現場體驗。
把表演放上網路或電視供觀眾收看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公共電視台行之有年的《公視表演廳》每周固定撥放不同形式的表演節目包括京劇、現代舞、音樂會等演出錄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場館(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也於本月公告,提供表演團隊將演出更動為錄影場或直播場的場租優惠方案。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表演藝術產業無疑是這波新冠疫情風波之下的重災區之一,國內幾個指標性的大型藝術節已宣告取消,即便指揮中心至今還只是「建議」停辦集會活動[1],許多演出也因為民眾對集會活動的主動避免,在票房考量下選擇取消。講得更悲催一點,是讓因演出銳減而被迫斷炊的藝文工作者們,在轉行去端盤子或送uber eat的同時能夠不完全放棄所學,還有個地方能實踐奉獻一生的藝術。
全球最大的職業摔角機構,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 WWE )兩周前(3/13)於旗下的訓練中心(WWE Performance Center)舉辦史上第一次零現場觀眾的Smackdown摔角賽事。線上展演是一個(夠)好的解方嗎?不妨從一次質詢看起 近日民眾黨立委高虹安對文化部的一段質詢在我的藝文同溫層燃炸: 照高虹安所說,是提議由文化部補助或採購藝文團隊從事線上展演,以限時免費的方式讓民眾在家也可以欣賞表演節目,讓藝文團隊「有藝文活動的收入,同時民眾也可以透過這樣的一個限時免費的方式,養成一個對藝文活動的關注的習慣。
就在同一個周末,由國內歌劇巨擘曾道雄身兼指揮及導演,原定由台北歌劇劇場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法雅歌劇《迷靈之戀/短促的人生》,也在演出宣告延期之後,開放觀眾於網路上欣賞完整彩排。遭到最大反彈的還是免費提供民眾欣賞的概念:因為不管這個限時免費的「限時」是多長多短,對於藝文圈長久努力呼籲及培養的付費欣賞習慣都不可能完全沒有衝擊。
乍看之下很好啊,公部門為團隊創造工作機會,民眾在家陶冶身心靈,但為什麼劇場圈普遍按了倒讚呢? 高虹安的提議文化部不是完全沒有想過,3/18日公布的藝文紓困補助辦法,其中的「因應提升補助」便開放藝文團隊就研發創新、製作提升、數位行銷等項目申請費用補助。在網路世界與藝術重逢 3月21號禮拜六的晚間七點半,臺北市立國樂團於自身的Youtube平台舉辦了一場網路直播音樂會《望春風》,由瞿春泉指揮,團長鄭立彬導聆,演出《百鳥朝鳳》、《草螟弄雞公》、《臺灣音畫》等經典曲目。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